(原标题:关于虎嗅拖欠我们8000元稿费的一些说明 | 韩韩观察)
文丨韩韩(作者系蓝媒汇创始人)
由于拖欠我们稿费长达一年之久,并拒绝支付,我们将虎嗅送上被告席。今天上午,案件开庭审理。
在庭审中,虎嗅代理律师以没有签过合同为理由,拒不认可我们的诉求。
听到对方如此说辞,我觉得非常无语。
虎嗅作为一家年收入过亿、在业内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平台,不仅一直拖欠我们的稿费,而且也多次曝出存在拖欠其他作者费用的消息。
针对不少朋友询问此事,我作出以下几点说明。
为什么现在才起诉?
2023年年底,一名自称是虎嗅商务的人员联系了我们,邀约进行原创撰稿,约定撰稿费用是税后8000元,并承诺,支付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。
随后我们按照对方要求,如期保质保量交付稿件之后,付款事宜石沉大海。
直至今年1月份,在小红书看到有作者发帖向虎嗅追讨稿费,我们才想起来也未收到虎嗅方面支付的稿费。
在我们与上述人员多次沟通无果,并在微博公开讨债,仍然没有结果后,我们决定用法律维权,将虎嗅告上法庭。
为什么没有签合同?
确实,我们没有跟虎嗅签过书面合同,一切沟通都是通过微信口头约定。
了解内容行业的都知道,很多项目上,事先合同并不是必要的,往往是彼此基于互相信任与了解,达成口头约定,然后等执行完成后,甚至等到准备打款时,才开始补合同,走流程。
这种服务方式,在圈内很常见。此外我们之所以当时没有提前签合同,一方面,是觉得项目金额不大,另一方面,是基于对虎嗅在媒体行业的知名度以及对其的信任。
是不是虎嗅客户拖欠,引发拖欠?
我们不知道虎嗅方面拖欠稿费的具体原因。
在我们看来,作为撰稿服务方,我们在按期按时按质完成稿件交付后,虎嗅均应按照事先约定,支付我们税后8000元的撰稿费用,并且在承诺的支付时间内完成支付。
至于虎嗅客户是否存在拖欠其款项,我们不知晓,也与我们无关。
会不会不是虎嗅员工?
在庭审中,虎嗅代理律师声称虎嗅未与我方签订合同,同时也不承认其有工作人员受虎嗅委托,联系过我们发布撰稿需求这件事。
如果按照虎嗅的说法,虎嗅没有委托工作人员与我们合作,那么我们认为,本案的性质就变了,我们遭遇的可能就是有人假借虎嗅名义进行诈骗。
如此一来,除了我们是受害者,对于虎嗅来说,其也是受害者,被蒙在鼓里。按常理来讲,此前我们曾试图就拖欠撰稿费用一事与虎嗅方面沟通,虎嗅方面完全可以向我们,说明这个对接人情况。但这一过程中,虎嗅方面却一直没有任何解释。
据我们了解,与我们对接的这个自称为虎嗅商务的人员,已被解雇。
在庭审中,虎嗅并未直接回答该人员是否是虎嗅员工,而是声称公司确有一个同名同姓的员工,目前已经离职。
为什么要较这个真?
在我看来,虎嗅拖欠作者稿费,在圈内是公开的秘密。
就在今年1月份,有作者在小红书发帖向虎嗅追讨稿费,作者表示去年8月完成了撰稿,但直到发帖时,都没收到虎嗅的打款。期间作者还通过电话和邮件联系虎嗅CEO,都无济于事。
这不是个例。同时在进一步了解后还发现,网上有不少作者都曾指控过虎嗅拖欠稿费这一行为。
今天我们把此案信息公开后,有多位同行私下向我们透露,虎嗅也曾拖欠了他们一些款项,之所以没有起诉,主要是嫌麻烦。
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清虎嗅这家媒体的真面目,所以这次我们不惜代价将虎嗅起诉。
怎么看虎嗅屡屡拖欠同行稿费?
此前,我一直都很尊重虎嗅。
同为科技自媒体,虎嗅一直是我们业内的标杆企业,无论是平台影响力,还是营收规模,虎嗅在业内,都是数一数一。过去很长时间,虎嗅出品的优质内容,也一直是有口皆碑,是我们内容团队的主要学习对象。
但现在虎嗅的种种做法,在我看来,已不值得尊重。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该做的事。
一个不尊重内容创作者,一个不尊重外部合作方,一个缺乏商业契约精神的媒体,今天我们有理由把它公开来,让更多人看清。
版权声明
本站属个体站点,非官方网站。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系统自动采集,不保证其真实性,敬请自行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,并请谨慎使用。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!